天氣日益轉暖,夜間經濟也迎來蘇醒。哈爾濱市《哈爾濱市繁榮夜間經濟實施方案(2020-2022年)》已經出臺,《方案》規劃了戰略布局,推出“夜購星期五”“冰雪夢幻夜”“月美松花江”“啤酒狂歡季”“哈爾濱燈光節”5大主題活動,夜間經濟的發展如何有效地豐富城市生活、推動城市經濟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在今年的哈爾濱市兩會上,民建哈爾濱市委建言獻策。
當前現狀——冰城坐擁多處”夜經濟“資源
民建哈爾濱市委認為,作為省會城市的哈爾濱擁有豐富的夜間旅游資源,中央大街、中華巴洛克街區、哈爾濱大劇院等地展現了迷人的“夜幕下的哈爾濱”。根據《方案》的統籌規劃,哈爾濱將打造“一帶、雙核、十片區”夜經濟集聚區空間布局,培育5大消費場景、推出5大主題活動,實施“十百千”工程等,在時間和場景上持續延伸夜間消費鏈條,擦亮“新夜幕下的哈爾濱”城市名片。 圍繞現有的城市資源優勢,形成夜玩(娛樂)、夜吃(餐飲)、夜購(購物)、夜學(研學)、夜消(消費)的體系,開發除了城市亮化之外的夜間經濟資源,促進了城市的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發展。2020年底,“一帶、雙核、十片區”的夜經濟集聚區雛形基本形成,“夜購”“夜游”“夜品”“夜娛”“夜賞”5大夜間消費場景培育工作全面啟動,夜經濟軟硬件改造全面完成;到2022年底,哈爾濱培育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業態多元、管理規范的夜間特色商圈和景區,夜間經濟全面進入爆發期,成為釋放消費潛力、激發城市活力、拉動第三產業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加快培育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規避問題——夜經濟不僅只餐飲購物、還要有文體競技
民建哈爾濱市委在調研中發現,發展夜經濟需要提升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夜經濟的發展需要在高質量發展路徑上謀求突破,要從“有沒有”和滿足基本的吃喝玩等娛樂餐飲為主向“精不精”和滿足更高層次文化藝術、教育、體育、休閑體驗等活動延伸,發掘地域文化特色、重視休閑體驗特色,使夜色經濟能夠引來人、留住人。規避發展夜間經濟僅僅是把白天街頭的游商、小商販之經濟行為在夜晚進行擴大化、組織化、合法化,不僅給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困擾,還易引發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等問題。尤其是規避夜間經濟產品供給單一,夜間經濟產品只局限于餐飲、購物、游船、燈光秀,削弱了文化、體育、競技、表演、康養之類的產品,消費者參與性、體驗性與學習性強的夜間經濟業態幾乎沒有。產品的單一性和傳統促銷手段制約了90后與00后這一年齡段的消費能力。
建言獻策——打造標志性品牌項目
民建哈爾濱市委建議,建立“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執行官由各區招聘,具有夜間經濟相關行業管理經驗的業內負責人擔任。目前,哈爾濱的夜間經濟業態以餐飲和購物為主,能夠吸引大眾消費的文化、旅游、體育、演藝、俱樂部等參與度高、體驗性強的夜間經濟業態發育不足,要打造一批具有標志性和知名度的節慶、演藝活動、燈光秀、體育運動等品牌項目。哈爾濱夜間經濟現狀較發達地區仍有差距,應為酒吧、餐廳等場所引入駐場演出創造條件;加快重點區域各類劇院、小型現場演出等音樂演出場館、畫廊、體育競技場館等載體設施建設。
他山之石——上海“夜經濟”模式可以借鑒
上海市黃浦區制定關于推動夜間經濟發展、支持海派特色小店的工作方案,帶動了夜間經濟的快速發展,豫園中心廣場每晚三個時段演繹3D投影鼓秀,九曲橋湖面每晚三個時段成為一個大型光影場景,再現上海故里魅力。有序編制夜生活集聚區發展規劃,引進培育沉浸式話劇、音樂劇、歌舞劇等各類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夜間文化藝術項目,引導季節性夜市規范有序發展,加強夜生活集聚區燈光造景,成立本市夜間經濟行業組織,支持夜間經濟相關智庫發展,加大夜間經濟財政扶持力度。各區陸續引入市場主體,整體開發運營特色街區,建設一批公共市集、鄰里中心等吸納便民特色小店入駐的公共設施,摒棄之前由政府對夜市商戶強制性關停的做法,轉而指導夜市運營管理主體自行建立夜市管理規定,以往面臨一些政策門檻的夜市、酒吧街,迎來“破冰”。健全體制為上海夜間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制度護航。(記者 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