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經濟網訊(康艷立 董宇翔 梁新立)近日,黑龍江省醫院普外三科(肛腸外科)收治了一例來自拜泉縣的肛周膿腫術后的患者,該患者為較為少見的半馬蹄形高位復雜性括約肌上瘺。省醫院普外三科趙景泉副主任采用新技術(虛實接力掛線、不緊線,等壓對口引流),尋找到肛瘺的內口,達到了一次性治愈的目的,避免了患者遭受二次甚至三次緊線手術的痛苦。最終,患者治愈出院。
據趙景泉副主任介紹,康女士是我省拜泉縣人,因肛周腫痛20天,于當地醫院行肛周膿腫切開引流手術治療,術后康女士肛周疼痛癥狀有所緩解,但是仍有肛門墜脹感,便后不盡感。又于上級醫院行腸鏡檢查提示為:尋腔進鏡距離肛門口約10cm處,可見瘺口、周圍紅腫,診斷為肛瘺,建議行腸造瘺手術。康女士又輾轉來到哈市大醫院,經直腸超聲探查診斷為高位肛瘺(腸瘺)并肛管后間隙和直腸后間隙膿腫。
康女士在綜合多家醫院治療方案后,決定前往黑龍江省醫院進行治療,慕名找到普外三科(肛腸外科)趙景泉副主任。入院后,趙景泉主任詳細了解了康女士的病情及檢查,并為康女士安排了直腸核磁檢查,診斷為直腸瘺、直腸水腫及周圍炎癥。根據檢查結果,為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趙景泉主任決定采用新技術為康女士進行治療。
術中,趙景泉副主任采用側臥位微創小開窗,等壓對口引流、虛實接力掛線相結合的方法,尋找到肛瘺的內口,達到了一次性治愈的目的,避免了患者遭受二次甚至三次緊線手術的痛苦。最終,康女士治愈出院。
據趙景泉副主任介紹,目前臨床上對肛瘺治療最有指導意義為國外Parks分型。I型:肛管括約肌間型。約占肛瘺的70%,多因肛管周圍膿腫破潰或切開后形成。原發瘺管位于內外括約肌之間的括約肌間隙,內口在齒狀線附近肛竇開口處,外口大多在肛緣附近,多為低位肛瘺。II型:經肛管括約肌型。約占25%,多因坐骨肛管間隙膿腫破潰或切開后形成,可為低位或高位肛瘺。瘺管穿過外括約肌、坐骨肛管間隙,開口于肛周皮膚上。III型:肛管括約肌上型。為高位肛瘺,較為少見,約占4%,瘺管在括約肌間隙向上延伸,越過恥骨直腸肌,向下經坐骨肛管間隙穿透肛周皮膚。IV型:肛管括約肌外型。最少見,僅占0.5%。多為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合并坐骨肛管間隙膿腫的結果。瘺管自肛周皮膚向上經坐骨直腸間隙和肛提肌,然后傳入骨盆直腸間隙,最終在直腸形成內口,也可同時伴有開口于肛管的內口。而康女士為半馬蹄高位復雜性括約肌上瘺,屬于少見型的parksIII型。
趙景泉副主任同時表示,肛周膿腫和肛瘺是一個疾病的兩個階段,發病初期為肛周膿腫,后期膿腫破潰形成肛瘺。肛瘺只能通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治愈,否則可能因為延誤治療,導致低位肛瘺變成高位肛瘺,單純肛瘺變成復雜肛瘺。黑龍江省醫院普外三科(肛腸外科)針對高位復雜肛瘺治療采用的微創小開窗,等壓對口引流、虛實掛線接力相結合療法(低切、高掛,不緊線)與傳統的肛瘺切開掛線、二次緊線甚至三次緊線術式相比較,具有創傷小,痛苦小,愈合時間短,術后肛門功能恢復良好等優點。而傳統手術創傷大,愈合時間長,瘢痕重,容易形成瘢痕溝,肛門功能恢復差,甚至有的病人術后腸內氣體及稀便不能控制,污染內褲,還可繼發肛周濕疹,出現肛門瘙癢癥狀,不但增加了病人的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