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訊(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長虹)日前,由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申請、由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推薦,“中國大麻哈魚社會公益型保護地”案例獲得“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殊榮。
“生物多樣性100+案例”全球征集活動,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主辦,于今年7月20日~9月7日開展案例征集工作,共收到全球7個大洲26個國家的196個單位申報的258個案例。經對申報案例初篩、預審和終審,共110個案例被評審為“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由眾多中國企業家發起的公益性的河流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讓中國大麻哈魚回家”,關注中國大麻哈魚種群資源及生態環境,通過增殖放流、漁業保護政策倡導及建立公益型保護地等方式,探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最佳路徑,恢復中國大麻哈魚種群資源及其他野生魚類,最終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撫遠市大馬哈魚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同為項目的執行機構,他們以黑龍江、綏芬河、圖們江流域大麻哈魚保護為切入點,樹立流域內的可持續漁業發展示范工程,建立以野生魚類等水生動物為核心的河流系統生態環境保護地為目標,通過科學的人工增殖放流、政策倡導、公益型保護地、宣傳教育等途徑,保護中國大麻哈魚。
2019年4月,在東寧市政府的支持下,項目執行機構在綏芬河畔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河流型公益保護地;2020年8月,與省農業農村廳、東北農業大學簽署《黑龍江省瀕危珍稀魚類資源養護合作協議》。項目執行人高瑞睿說,中國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馬蘇大麻哈魚是溯河洄游魚類,作為基石物種、傘護物種,它們的洄游行為千萬年來為內陸帶來豐富的海洋物質,同時養育了北方民族、動植物,在河流生態系統中有不可替代的保育作用。但近幾十年來,大麻哈魚的資源量和分布銳減,嚴重影響了流域內的生態安全。
該項目執行團隊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首創國內河流公益性保護地模式,依托放流站、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嘗試用多種資源恢復模式,聚焦人工增殖放流技術和管理能力提升、漁業保護政策倡導及公益型保護地試點等方式,專注恢復及保護大麻哈魚及其他水生物種群數量和生態環境。引入公益資源,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開展漁業保護政策倡導工作,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使保護與社區工作有機結合,共同守護水生物多樣性,彌補我國魚類保護工作的部分空白。
目前,執行團隊已摸索出適用東北魚類保護暨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模式。項目負責人張天航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東北河流野生魚類資源保護與恢復工作,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大麻哈魚保護工作的新機制和新模式可以復制、推廣到各個地方,讓每一條河流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