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光 王珊珊
以黑龍江省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為主題的大型生態文明題材劇《青山不墨》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僅2集收視率就火上了新聞聯播,受到新聞聯播點名推薦。該劇作為一部年代劇,時間跨度70年,主要講述了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三代伊春林業人歷經生產建設、改革開放、綠色轉型不同歷史階段,用熱血和生命開發保護祖國山川,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跡”感人故事。
“順山倒”號子喚起崢嶸歲月
1948年,為支援解放戰爭需要,黨中央作出大規模開發建設小興安嶺的重大決定。林業三師七千官兵受命開進小興安嶺莽莽林海,湯原縣支林大隊和山東支邊青年也毅然來到這里,一支浩浩蕩蕩的林業開發建設大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高舉開發創業的旗幟,義無反顧地挺進荒無人煙的小興安嶺,用火熱的激情拉開了開發建設伊春林區的序幕,從此,洪亮悠揚的“順——山——倒——嘞……”,伴著轟然倒下的大樹揚起漫天雪花,在遮天蔽日的山谷溝壑之間長久回蕩。以馬永順、張子良為代表的林區開發建設者扎根莽莽林海,無私地奉獻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攻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苦,挑戰了許多不可能,為國家建設累計提供木材2.7億立方米,占全國國有林區的五分之一,同時也創造了新中國林業史上諸多個“第一”,第一個國有森工局、林業實驗局在伊春建立;第一次彎把鋸伐樹、拖拉機集材在伊春開始;第一張硬質纖維板在伊春誕生……,伊春在支援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也鍛造了“堅韌不拔、奮發向上、勇于奉獻、盛衰與共”的紅松精神,在此后七十年的風雨歷程中,廣大開發建設者在莽莽林海雪原上建起了一座新興的林業城市。
“兩山論”理念守護綠水青山
“砍掉一棵樹,一袋煙的工夫,想長成一棵樹,那可就上百年的工夫!”,劇中馬永祥人物原型林業老英雄馬永順,鄭毅人物原型帶嶺林業實驗局黨委書記張子良等林區開拓者很早就認識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重要性,但由于長期過度采伐消耗森林資源,森林蓄積消大于長,伊春“獨木經濟”漸漸難以為繼,林區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社會性四大矛盾愈加凸顯,伊春成為全國資源消耗最快、貧困程度最深的重點國有林區。2000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伊春發展迎來曙光。2011年,《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伊春主動“壯士斷腕”,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率先停止森林主伐,加快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型。2013年,伊春徹底放下斧頭鋸,終結林區延續60多年的木材采伐歷史。從“工業立市”到“生態立市”,從“綠色生命工程”到“三個決不”,再到推進生態移民、林場所撤并,伊春的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以新中國第一位林業英雄馬永順為代表的伊春林業工人,放下油鋸、拿起鍬鎬,向大山還“債”,開啟國有林區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征程。孫海軍帶領職工營造人工林11萬畝,植樹2000多萬棵,成活率達到96%以上;張英善四十六載千秋畫、青山不墨百萬松,46年栽活100萬顆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守護綠水青山面前,伊春人不做選擇題,再難也只做必答題,“兩山”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引領伊春邁進“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新境界。
“林區三問”指引綠色崛起新征程
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伊春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綠色生產力,成長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2016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調研,首站就來到伊春,作出了“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的政治囑托,提出了林區轉型怎么樣、生態保護怎么樣、職工生活怎么樣的“林區三問”,為伊春奮力走好轉型發展新路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伊春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改革創新為牽動,以轉型發展為核心,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統籌推進重點國有林區改革、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和地方黨政機構“三大改革”,林區體制機制實現了根本性重塑,轉型發展活力充分釋放。堅持“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發展定位,以綠色崛起為主線,瞄準市場抓轉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碳匯經濟、創意設計產業,加快生態價值轉換。伊春森工集團持續打好“三轉一托底”就業組合拳,千方百計抓增收,林業職工收入實現新提高。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圍繞答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林區三問”政治答卷,提出了牢記囑托接力奮進,綠色崛起勇毅前行的奮斗目標,努力打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伊春樣板,堅定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展現伊春作為、作出伊春貢獻。
七十載風云變幻,三代林業人浴火涅磐。伊春林業人不忘初心、擔當使命,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用自己的脊梁延續祖國山川的綿延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