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灘水電站。 新華社發
□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桑蕾
5月30日上午,在金沙江峽谷,雨后的群山披著一層新綠。在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地下廠房里,5號機組正式投產發電,這意味著白鶴灘水電站16臺百萬千瓦機組已經半數投產。
白鶴灘水電站是三峽集團在金沙江下游建設的四座巨型梯級水電站——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中的第二級。白鶴灘水電站16臺水輪發電機組中,有8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來自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哈電電機)。這8臺水電機組代表著我國水力發電技術已登頂世界水電之巔,是地地道道的首臺
能實現領先世界的夢想,背后不僅有水力發電設計者的巧思,更有金融保險對首臺
保險分擔風險 讓創新無憂
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是2007年哈電集團承接的任務。而從設計到生產完成,調動了哈電集團從設計者到一線工人共2000多人,直到2021年白鶴灘水電站發電,共用了14年。
哈
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 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杜清玉攝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首臺套保險已經由來已久,以“政府為指導,市場化運作”為原則,工信部制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保險公司為目錄內的裝備制定綜合險。
人保財險黑龍江分公司商業團體保險部負責人劉曉艷表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是指經過自主創新,其品種、規格或者技術參數等有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但尚未取得市場業績的首臺套或者首批次的裝備、系統和核心部件。企業生產的“在第一臺(套)尚未驗收情況下的前三臺(套)裝備”均可入保。
補貼機制 為企業掏保費
僅僅啟動保險機制,對于企業來說還不夠。
“首臺套保險包括產品責任險和產品質量保證險,前者是保障因質量缺陷造成的用戶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風險,后者是保障因質量缺陷導致用戶需要修理、更換或者退貨的風險。”保險界人士稱,這兩種保險已經存在多年,均需要生產企業承擔,但由于質量保證險賠付風險較大,保險公司一般不愿意承保。
不僅保險公司不愿意承接,企業拿保險費用也很困難。
首臺套的保險費率為2%~3%,以水電機組設備而言,僅一年的保費就幾乎吃掉了利潤。覃大清說:“水力發電機組設備基本上都是‘量身定做’,屬于單件大件生產,沒有批量,企業中標時的報價都是當時的價格,再經過研發和制造,幾年過去,成本上漲,再拿出高額的保費確實難上加難。”
國家在2015年啟動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支持列入工信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的裝備產品保險。保險補償政策采取先保后補的方式,按實際投保費率不超過3%的費率上限、投保年度實際支付保費的80%計算,補貼時間按保險期限據實核算,最長不超過3年。
硬性的規定保證了首臺套保險的執行,必要的保險補償政策恰好解決了企業的難題,為那些挑戰尖端技術、堅持科研投入的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到2021年,黑龍江省共有120個產品獲得國家保險補償,投保產品總值近300億元,保費補貼近8億元。
2020年,為做好與國家政策銜接,進一步減少企業創新風險,黑龍江省對未列入工信部指導目錄的價值50萬元以上的首臺(套)創新產品,由省級財政給予保險補償,截至目前共有18個首臺(套)創新產品獲得保費補貼,投保產品總值近5億元,保費補貼近900萬元。
保險補償+獎勵 激發創新
企業技術創新要從研發和市場兩端突破。省工信廳科技處人員表示,首臺(套)創新產品認定獎勵和保險補償政策,就是從兩端發力,扶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我省自2009年實行首臺套獎勵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企業創新產品不斷迭代升級,有205個首臺(套)產品實現了再生產、再銷售,累計銷售數量達3780臺(套),銷售收入超過240億元。
首臺套保險補貼政策,將經濟損失從創新企業轉移到保險公司,不僅大大激發了企業創新積極性,更讓那些看好技術創新卻害怕創新風險的用戶企業有了為新技術買單的勇氣。
一位在裝備制造業耕耘已久的企業界人士表示,首臺套產品就是通過研發新產品填補國內或國際市場空白,目的在于解決那些“卡脖子”的技術難題,但因缺少業績或者風險過高難以贏得客戶。這些創新的技術就像研究者悉心“養”了多年的閨女,因存在風險,讓不少“相親者”止步。顯然國家和省里實行的首臺套保險補貼政策目的在于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敢于踢出產業化的“臨門一腳”,為“好閨女”贏得被人“娶回家”的機會。
這位企業界人士還表示:“享受首臺套保險補貼需要政府認定,因此相當于得到了政府的背書,對企業打開銷路贏得客戶大有益處。我省的企業,尤其是那些傳統裝備制造企業,需要利用好這一政策,實現轉型升級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