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芬 黑龍江日報記者 潘宏宇
臭氣熏天的垃圾場、污染成墨的河水,通過綜合施治變成了風光旖旎的公園;
廢棄的礦坑通過生態治理,變成景色宜人的“翡翠湖”旅游度假區;
過度開墾的濕地經過退耕還濕、生態修復,打造成人鳥和諧共處的旅游天堂……
這一切化腐朽為神奇般的美麗“蝶變”,折射出的是寶清縣踐行“因勢利導,變廢為寶,因地制宜,化腐朽為神奇”的科學發展理念,依托濕地、森林、山水、農業、文化五大資源優勢,與四大新經濟有機結合,深度挖掘富有寶清特色的墾荒文化、知青文化和北大荒文化,將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打造成生態濕地、紅色教育、北國冰雪、歷史文化等精品旅游線路,以生態賦能文旅產業,發展“全域全季旅游”新模式,龍江東部地區旅游熱門城市和文旅康養名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河湖治理 打造“生態經濟廊道”
每到盛夏時節,寶清縣天府景區的東湖公園水波瀲滟、芳草如茵,撓力河兩岸綠柳茂密,空氣清新。誰能想到,如此世外桃源般迷人風景所在地,三年前卻是一處垃圾場,穿境而過的撓力河受到了嚴重污染。
近年來,寶清縣啟動了河流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拳治理河道兩側“四亂”問題297件,查處非法采砂、圍墾河道等違法案件32件,全縣25家河道非法采砂場全部取締,拆除行洪區畜禽養殖場7家;采取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每年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700余萬個,并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了河道、水源、濕地的生態安全。
同時,寶清縣積極多渠道爭取資金,對撓力河、寶石河、七星河實施了全流域河道岸線生態和水生態修復等工程。歷時三年的綜合施治,縣域15條河流水質顯著改善,撓力河流域寶清段水質由Ⅳ類提高到Ⅲ類。
一城清水入畫來,碧水清流潤民心。寶清縣因勢利導全力打造撓力河、七星河、寶石河“三條生態經濟廊道”,天府景區、鳥語湖公園、彩云嶺民俗風景區等依河而建,河道兩岸的垃圾場、采砂場、養殖場變成了美食廣場、休閑廣場、游樂場、停車場;東北三省唯一的水幕燈光秀擁抱數字經濟新藍海,用璀璨光影點亮寶清夜經濟,成為寶清及周邊市民旅游觀光、休閑打卡的熱門景區。
變廢為寶 新建公園景區美如畫
翡翠湖礦坑森林公園位于寶清縣城東30公里。俯瞰翡翠湖,橢圓形的湖面宛若一枚碩大的藍寶石鑲嵌在群山峻嶺之間。
翡翠湖公園前身為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寶清縣在推進礦山環境恢復的同時,通過植被恢復等生態治理方式,將因非法開采形成的滿目瘡痍的礦坑及周邊區域,打造成了集野外露營、婚紗攝影、森林康養等功能導向于一體的新型郊野旅游度假目的地。
近年來,寶清縣設計開發了翡翠湖礦坑森林公園、七一山人文紀念公園和彩云嶺文化旅游民俗景區等生態衍生項目,把廢棄的礦山、荒蕪的禿嶺變成了金山銀山,把污染的“死水”變成了清澈的“活水”。
彩云嶺文化旅游民俗景區位于小城子鎮太平村,是雙鴨山市周邊最受歡迎的旅游景區之一,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逾4萬人次。
然而,四年前的彩云嶺山體破損、巖石裸露,山腳下的寶石河兩岸垃圾成堆,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2018年,寶清縣啟動了彩云嶺生態治理工程。關停了采砂場、洗煤廠等污染企業,籌措資金3億元進行河道清淤疏浚、兩岸綠化美化和山體植被恢復,修建了實木盤山棧道“小長城”“天下第一犁”“天下第一壺”等標志性建筑及中國北方村落古石器民俗文化館、海南風光等景點。
同時,寶清縣積極推動生物經濟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引導種植戶在山下種植中草藥,打造了春有映山紅,夏有赤芍,秋有萬壽菊、油菜花、千屈菜的“千畝花海”,收入較傳統農業提高了3倍。今年7月,寶清縣被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授予“白鮮皮之鄉”稱號。
濕地保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七星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著名的十大濕地之一。近年來,該保護區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完成退耕還濕面積1103.5公頃。
“葦蕩連天碧,水鳥漫云空”。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野生鳥類營造了繁衍生息的美麗天堂。三年來,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候鳥總量由23萬只增加到40余萬只,鷗類和雁鴨類數量年均增幅50%以上,候鳥種類增至236種,“物種基因庫”的美譽實至名歸。
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在保護為主的前提下,為人們接受濕地生態教育、參與濕地特色休閑旅游、觀察鳥類提供了場所。年初以來,七星河濕地采用國內先進的數字融合技術打造了VR數字體驗館,讓參觀者實現濕地全景漫游、虛擬體驗,提升了科普宣教的社會服務功能。
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加大濕地生態修復力度,在實驗區內打造了鳥類棲息地修復生態區、雁棲湖生態區、科普研學生態區和水生植物塘生態區“四個生態區”,開辟了印象北大荒之旅、雁棲湖生境之旅、探索發現之旅和綠色田園之旅“四個旅游線路”,在10公里外的東強村建設了綜合服務區民宿、停車場、農產品展銷廳、采摘體驗等項目,奏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