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俊在裝載刀具。
□文/攝 本報記者 王彥
當選2022年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從北京領獎剛剛歸來,秦世俊便馬上投入到工作中。
“生產計劃是早就排好了的,按節點去完成。”現階段,秦世俊申報了7個車間級攻關項目,“都是在去年生產中發現的問題,我們正著力去解決。只有技術技能上的‘卡脖子’問題和短板弱項攻克了,我國才能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秦世俊說。
只要不怕苦,小崗位一樣可以大作為
在實干中成就事業。從技校畢業生,一步步成長為優秀的技能工人,直至成為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大國工匠,秦世俊用了22年。
父親是哈飛的一名老工人、老勞模,對秦世俊的影響非常大。在“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濃厚氛圍中,秦世俊進入航空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始了職業生涯。
當時,數控加工還是全新的工種,秦世俊從零學起。結束一天的工作后,他會繼續留在車間,向趕制新零件的夜班師傅學習,學習刀具的準備、刀具長度的測量、工裝的選用、加工原點的找正、程序的修改、參數的調整等等一系列數控加工前的準備工作。
“我發現有個老師傅在磨削鏜刀,鏜刀的技術含量特別高,掌握了這門手藝其他人都會另眼相看。我問他,能不能教我。師傅說,一個小娃子,進廠沒幾天,不學操作學鏜刀干什么?以后再說吧。”秦世俊就偷偷學,模仿老師傅的手法和磨刀的姿勢練習。感覺磨得差不多,結果被老師傅直接給扔了:“你磨的那是刀嗎?能干活嗎?”一盆冷水澆下來,秦世俊心里哇哇涼。
他開始一有空就往砂輪間里鉆。砂輪間是一個封閉的小房子,里面滿是粉塵,雙眼迷得通紅,嗓子嗆得直咳嗽,每天出來后從頭到腳全是黑灰。半個月過去了,秦世俊終于磨出了一把刀具,得到了老師傅的認可。
小伙子的韌性和好學的勁頭,其他師傅看在了眼里。就這樣,秦世俊被宋師傅相中,調到了機床車間,從此,他的數控學徒生涯正式開始。
理論知識加上操作技能,秦世俊學得如饑似渴,廢寢忘食,記的筆記堆起來有半米多高。
一勤天下無難事。不到一年時間,秦世俊就在公司數控技術比武活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4年后,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高級技師,那一年,他23歲。2010年,又取得了第四屆全省數控技能大賽數控銑工職工組第一名。
攻關和創新,常常在堅持中實現突破
在日復一日的平凡工作中,細心地去發現存在的小微問題,并及時解決,而且堅決不允許同一個問題再次出現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正是這種“眼里不揉沙子”的工作作風,令秦世俊革新了很多攻關項目,找到了很多加工新方法。
“創新談何容易!”在一系列的生產技術攻關中,改進“主起落架外筒腹板”加工工藝令秦世俊記憶猶新。
主起落架外筒是鑄件,由于鑄造水平限制,每批次零件腹板的厚度都有差異,傳統工藝只能靠反復銑削、反復測量來保證尺寸要求,這種方法生產效率低而且產品質量不穩定。針對這一難題,秦世俊決心進行技術創新。
偶然的機會,秦世俊在網上看到有關“逆向思維”的論述,從中獲得靈感。他琢磨出了通過反向采集點位確定零件加工余量,從而實現一刀成型的大膽想法。
為了不耽誤正常生產,每天別人下班時,是秦世俊攻堅試驗的開始。漆黑的工房里,只有秦世俊機床上的燈是亮的;寂靜的夜里,只有秦世俊的機床是轟鳴的。為了更清楚地看清刀具加工軌跡,他時常蹲在狹小的機床上,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雙腿發麻站不起來,雙手經常被飛濺的鋁屑燙傷,身上大汗淋漓,許多次因為體力透支險些栽下機床。“尤其是到了凌晨兩三點,困得眼睛睜不開,我就強打精神編寫程序,繼續試驗。”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通宵過去了。頂著失敗的痛苦,反復論證技改的可行性。
堅持,堅持,再堅持,“逆向思維、反向采點加工腹板法”終于試驗成功,并順利通過了評審。投入使用后,生產效率提高8倍多,零件一次交檢合格率達100%!
這次成功,更加激發了秦世俊攻克生產難題的興趣和信心,技術創新成了他不懈的追求:多種新型加工方法納入產品工藝規程,完成技術創新、小改小革1000余項,大幅度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分享,讓團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汗水與榮光同在。2013年,秦世俊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十大最美職工,“這次被評為年度大國工匠,是新時代對全體勞動者的嘉獎。”秦世俊說。
“我國正處于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更需要一支擁有現代科技知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工隊伍。作為現代制造業的重要支點,創新工作室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它打破了以往單兵作戰的局限,突出了團隊的優勢。”秦世俊意識到,只有更加努力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才能帶動更多航空人鉆研創新。
2014年,秦世俊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秦世俊和工作室成員共完成攻關課題63項,申報國家專利28項,12項已發授權號,完成了亞丁灣護航、極地科考、國慶閱兵等任務。勞模工作室相繼被命名為市級、省級和全國首批“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又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集體,省級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
如今,秦世俊更加注重對年輕技能人才的培養。作為集團級首席技能專家,十幾年來,秦世俊在攻堅克難之余,每年都要培養新人,幫助新人提升技能等級,為航空裝備制造業輸送新鮮血液。
其間,也有企業以高薪向秦世俊拋出橄欖枝,但他從未動搖。“我滿足于在哈飛的待遇,無論是薪資還是榮譽。近年來,黑龍江著力實施技能龍江行動,尤其是去年出臺的《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中,尤其關注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組建各種培訓班,讓更多年輕人、農民工掌握技能加入我省全面建設生產大軍。龍江的企業本身就是大學堂,像哈飛這樣的大型企業,國家給的科研任務可以使我們不斷充實豐富自己,不斷向上。作為一名新時代產業工人,我感到非常幸福。”秦世俊認真地告訴記者。
秦世俊有個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報考軍校,可以駕駛自己生產的直升機在祖國的藍天翱翔。他,將像父親一樣,把航空強國的信念,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