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穗粒飽滿。資料片
本報訊(伊飛帆 記者韓波)近年來,五常市以籌建五常大米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為契機,重點圍繞六大方面集中發力,全面提升五常大米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保護國家糧食類地理標志產品的獨特品質,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價值。
據了解,2021年8月,五常市獲批籌建五常大米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持續壓實工作責任。五常市編制實施五常大米產業發展規劃和品牌戰略規劃,以數字經濟、文旅經濟、創意設計賦能五常大米產業。聘請相關單位制定《“五常大米”產業發展2024—2026行動方案及遠景目標綱要》,確定打造“世界級品牌、千億級產業”發展目標,作為引領五常大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實施十大工程,提升稻米產業核心競爭力。
持續完善標準體系及提升品牌價值。五常市在現有五常大米標準體系基礎上,完善種植、投入品、倉儲、加工、包裝、溯源等標準,建立科學、規范、系統的管理體系,形成“平臺+企業+基地+農戶”的良性發展模式。啟動五常大米國家標準修訂工作,推進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價值評價數據信息填報,確保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逐年提升。
持續強化溯源管控。五常市建立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開發五常大米網和溯源防偽查詢平臺,實施“三確一檢一碼”溯源防偽體系。溯源防偽碼印制在包裝物右上角,消費者掃碼后可查詢產品信息以辨別真偽。同時利用數字化監管技術,以全市水田面積為基礎,對水稻實行總量控制,建立溯源中國·稻鄉五常數字監管平臺,對種植、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實行數據上鏈,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溯源管理。
持續保護知識產權。今年五常市對知識產權“一站式”集成服務中心進行了提檔升級,開展地標、溯源、證明商標使用許可等業務辦理。年初以來,為252家企業辦理證明商標使用許可,為46家溯源企業辦理了溯源碼,受理48家大米生產企業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
持續維護品牌形象。五常市制定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建立企業分級管理制度、違法失信名單制度等,完善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核準和證明商標許可準入及退出機制。嚴把水稻進廠關,要求米企對來自不同區域的原糧分倉或分區儲存,確保來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開展五常大米“千品千檢”工作,每年對全國線上線下千余款五常大米產品進行隨機抽樣檢驗,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持續拓寬主銷渠道。五常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展推介活動,講好五常大米故事;線上開設五常大米官方旗艦店,線下建立五常大米官方體驗店。數據顯示,五常市有水田面積251.1萬畝,年產優質水稻約130萬噸,成品五常大米70萬噸;現有大米生產加工企業793家,獲許使用證明商標企業556家,核準使用地標企業626家。2024年,五常大米品牌價值攀升至713.41億元,連續九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