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動平臺規則透明化,餓了么持續在行動。為了進一步推動算法向上向善,促進平臺與騎手之間的良性互動,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和餓了么聯合成立即時配送算法專家委員會,邀請來自算法技術、勞動就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常態化的咨詢和指導。
此前,餓了么已推出騎手權益月懇談會創新機制,通過定期舉辦騎手、商家、用戶和專家學者等各方的懇談互動,進行算法公開和主題溝通,積極聽取各方反饋,持續優化完善,全力推進算法透明度建設。
2月28日,在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北京市總工會等指導支持下,在北京舉辦的懇談會上,餓了么公開了騎手調度算法,與騎手、商家、用戶以及即時配送算法專家委員會的部分專家學者一起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外賣智能調度算法的機制在于,通過持續全局優化,兼顧用戶、騎手和商戶三方需求,以最合理的訂單分配決策,為用戶準時、騎手順路和商戶履約帶來更好的體驗。
其中,騎手權益機制是平臺考量的重要部分。據介紹,圍繞騎手權益的核心考量包括:騎手的順路情況(包括取餐距離、額外行駛距離)、時間影響(包括等餐時間、新增服務時長)、騎手體驗(包括避免回頭取餐、考慮爬樓等配送難度)以及權益保障(照顧新騎手、保證空閑騎手的收入公平)等。
當天,包括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安全治理部主任石霖,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與人力資源學院院長張才明,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天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許可,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成剛等專家、學者在內,就“外賣調度算法”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作為外賣用戶,大家往往會從怎么更快、更便宜去想問題,但每筆訂單背后,離不開平臺、商家還有廣大騎手的付出。外賣配送工作非常有意義,能夠團結商家、消費者、騎手和監管部門。”石霖建議,可在規則設計層面,通過更個性化且信息透明的交互機制,讓平臺能向騎手和商家解釋派單規則,增加透明度;同時也呼吁不要將算法“妖魔化”,很多問題可能只是個例而非普遍現象,希望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各方能共同努力改進這一領域問題。
“算法本質上是一種利益分配規則,在商家、用戶、平臺和騎手之間進行利益分配。一個核心的矛盾是全局最優與個體感受之間的沖突。雖然平臺追求所有騎手的總體利益最大化,但騎手是‘異質的’而非‘均質的’,各有不同特質和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全局最優的算法對不同類型的騎手可能會產生不公平感。”許可表示。
在許可看來,對此平臺可以考慮在時間拉長的基礎上,也進行“類型的拉長”,對不同類別的騎手采用不同的規則設計。此外,平臺可建立機制讓各方(包括騎手、商家等)輸入自己的數據和反饋,形成符合各方預期的算法。
王天玉建議,對騎手權益來說,應該考慮如何使算法規則不斷演進和優化,既能讓騎手賺到錢,又能保證安全,同時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對騎手的工作體驗,可進行更精準分層。例如,在正常天氣和惡劣天氣下區分訂單量,在超時后果上適當放寬,讓市場中各方的預期更加合理。
張才明表示,算法設計應考慮老幼病殘包括婦女等不同類型騎手的情況,加強他們的收益權、機會平等權,以及在算法之外以合適的形式進一步考慮他們的安全保障權、醫療保障權和社會福利保障權等權益。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算法將更多進入管理領域,需要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算法來解決勞動力市場的問題。”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即時配送算法專家委員會的成立,正是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召集在一起,對齊彼此對算法的認知,可共同探討算法在未來勞動力市場管理中的重要性。
餓了么算法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攜手社會各界,全力推動平臺算法的透明度建設,權益月懇談會機制會持續運行,定期舉行并及時向大家公開相關進展;同時還會通過跑單、調研等多元化方式進行多層次溝通,不斷改進完善,持續增強騎手保障、提升各方體驗。(餓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