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桑蕾 孫銘陽
據賽迪顧問預測,2023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2021—2023年增速將達到15%以上。面對這一迅猛趨勢,2022年初,全國多個省份相繼出臺大數據發展規劃,我省也在其中。記者從省工信廳獲悉,《黑龍江省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已于近日出臺。《規劃》明確,到2025年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達到140億元,建成哈爾濱全國大數據中心重要基地,打造大數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數據產業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大數據產業究竟有何種“魔力”,引得各省關注,并將其納入發展重點?新出臺的規劃,與去年出臺的“數字經濟20條”又是什么關系?為此記者專訪了省工信廳副廳長杜新宇。
杜新宇介紹,大數據產業指以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相關經濟活動,包括數據資源建設、大數據軟硬件產品的開發、銷售和租賃活動,以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大數據產業也是“數字經濟20條”支持的重點數字產業,是數字龍江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發展大數據產業,我省有優勢。“我省年平均溫度低,數據中心可自然冷卻時間長達7個月,土地儲量豐富,地質結構穩定,電力能源保障充分,是我國大數據中心建設的一類地區。”杜新宇說,過去幾年,省內建成“中國云谷”、哈爾濱新區大數據產業園、大慶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園等一批產業園區,大慶、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等市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陸續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布局數據中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融合應用,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但我省發展大數據產業的短板也不容忽視——大多停留在數據存儲領域。杜新宇直言,大數據的經濟價值更多體現在數據的加工和利用上,我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相對不發達,分析應用上的短板很明顯。
大數據產業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至關重要。我省的數據在哪?數據有沒有實現歸集?基于數據
有了數據的基礎,企業才能基于數據化解決現實問題。“就工業領域而言,應加快推動工業知識、技術、經驗的數據化,開發一批面向需求分析與自主設計、個性化定制與柔性生產、設備健康管理與遠程運維、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場景的工業大數據模型和產品,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區域分中心和行業分中心。”杜新宇說,“數字經濟20條”中已經提及了“重點引進電子信息、軟件、互聯網等國內外數字產業百強企業”“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做優做大”“支持首版次軟件創新產品應用推廣”等內容,但這還不夠,要繼續加大對軟件信息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盡快補齊這一制約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短板。
與此同步的是需要支持我省企業積極探索大數據應用模式,例如《規劃》中提出的:支持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企業探索工業大數據應用模式,推動裝備制造企業開展協同設計、協同制造、遠程運維、預測性維護等大數據應用,推動食品、醫藥企業開展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產品質量追溯等大數據應用,推動能源、鋼鐵、石化企業開展智能化生產、綠色制造、安全管控等大數據應用,推動汽車、家具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產供銷協同等大數據應用。通過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發展,尤其是央企、國企加快落實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通知要求,建設企業級數據中心和生產經營數據庫,打造典型示范,發揮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