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一諾 彭溢 周靜
省委省政府推出的《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既是我省吸引集聚優秀人才的有力舉措,也是著眼未來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安排。“人才振興60條”突出“建設平臺體系培育集聚人才”,提出了一系列建設一流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平臺的重要舉措,強調建設平臺對于集聚人才的重要性。我省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
陳化蘭: 創新的關鍵是一流的人才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陳化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流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離不開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平臺和一流的項目,而這三大創新要素中,一流的人才是關鍵。”
陳化蘭表示,一流平臺聚集一流項目,產出一流成果,培養一流人才,必將有力支撐產業
黃玉東:搭建創新平臺匯聚天下英才
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助理、人事處處長黃玉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政策的覆蓋面、含金量和影響力前所未見,作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我倍感振奮、倍增干勁。
黃玉東說:“東北振興的關鍵是人才,哈工大作為東北人才高地,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支持校內創新平臺聚才引才,以一流的平臺凝聚一流的學者,進一步夯實龍江發展的人才基礎。”
黃玉東認為,擁有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才能引得來人才、留得住人才。“‘人才振興60條’為新型研發機構平臺提供了穩定性和競爭性相結合的財政資金投入,給予國家高層次人才領辦創辦且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型研發機構翻倍的建設資助,有利于促進技術研發創新。”他解釋,一方面,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能夠為人才構筑干事創業的平臺,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為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領軍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政策的出臺會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一股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加速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推進產業創新發展。
談及哈工大人才工作的發展規劃,黃玉東表示,下一步,哈工大將借助“人才振興60條”的政策“東風”,把政策的精髓落實到推進學校人才工作的舉措上,充分發揮中國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需要,聚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精密儀器儀表等“燃眉之急”,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博士后流動站等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力度,培養集聚更多戰略人才力量,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進一步把東北人才高地筑得更高更牢,助力黑龍江建設國家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為推動實現龍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趙煒明:加快構筑高校人才聚集“新高地”
日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趙煒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人才第一培養地、聚集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將自覺學習好宣傳好落實好“人才振興60條”,發揮特色優勢,從引才、育才、用才三方面為構筑高校人才聚集“新高地”不斷發力。
在引才方面,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將積極對接政策部署,分析現實需求,科學制定引才規劃,用好、用活、用足“60條”中的引才政策和平臺計劃,大力拓寬渠道,全職或柔性引進一批兩院院士、國醫大師、中醫藥學科領軍人物等高層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育才方面,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將更大力度培養戰略人才力量,既強調培育集聚中醫藥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又要把重心放在青年人才培養上,通過大力培養“優秀創新人才”“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和“青年中醫藥名醫名師”,逐步拓展青年人才成長空間,支持鼓勵他們挑大梁、當主角,提供更多出彩機會。在集中優勢資源做大做強中醫藥主干學科專業的同時,主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
在用才方面,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將堅持守正創新,以特色成果為依托,以中醫藥學科為主干,以價值貢獻為重點,建立完善符合中醫藥規律和崗位特點的中醫藥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鼓勵支持各類人才脫穎而出。進一步完善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相匹配的績效工資制度,推動收入分配向一流業績和一流成果傾斜,產出更多基礎性、原創性、引領性、標志性成果。
韓英鵬:“人才振興60條”將成為帶動科技創新的新引擎
“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
農業農村部東北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韓英鵬認為,農業農村部東北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作為立足于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的大豆專業研究機構,在優異資源引進和創新、功能基因開發和應用、分子輔助育種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此次“人才振興60條”提出,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試點,賦予科研人員不低于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這極大激發了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將有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同時,作為全國大豆科技專業人才最重要的培養和輸送基地,實驗室也培育了大量的人才,目前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等國家級研究平臺骨干力量都是重點實驗室的成員。
“人才振興60條”